本文寫於2002年10月11日


按:這篇文章只是一篇繳交選修課的報告(所以說話方式很官腔),我們被規定只能寫兩張A4,所以內容並沒有深談(其實最近忙爆的我寫東西的水準大概也只能這樣),先放上來充充場面,以後有機會在講多一些

西晉時代人物周處少時橫行鄉里,為人所深疾,州人將他與南山白額猛虎、長橋下蛟合稱三害,而個人認為台灣醫學教育也有三害亟需面對改革,才能有一番新的面 貌,第一就是打破傳統醫療體系的權威感與典範追求,第二是徹底改造醫療及醫學教育環境體制與結構上的弊端,第三也就如同周處一樣,跳出來高分貝改革的所謂新一代醫學人文象徵的這群人們,應該時時注意自我的反省,不要在改革了前兩者的弊病之後,自己成了另一種獨裁霸權,壟斷對於一位醫者自我實現的解釋權!以下我便就三點簡單說明一下我的想法

台灣現代醫療在日據時代確立了基業的規模與地位,而前輩醫師們大多也是在一種較具權威感不可挑戰不可作亂的學習氣氛中成長,雖然濟世救人的心培養非常之強 烈,對於學問的實事求是也是十分地執著,然而在當前的社會,普羅大眾對於醫業服務的品質已不只侷限於disease的根治,他們所需求的是一種 illness的全面解除,若現代醫者仍學習一種上對下的醫病關係,相信對醫療本身只有害而無利;再者,過去大家總是將會演奏樂器、寫文章與詩、畫圖雕塑等等技藝的醫生,塑造成一個醫學人文的典範,然而這是很可怕的情形,也許以上的技藝只是因為這位醫生的社會資源多、家境允許,所以成就了他在這些技藝的專精,但是他也許因為這樣的背景更無法瞭解普羅大眾的生活困境所搭配造成的身心疾患,沒有辦法設身處地體會病人的難處,因此就無法構成一個好醫者的條件!

第二點便是徹底改造醫療及醫學教育環境體制與結構上的弊端,我分為三個階段來看—1.醫學院入學前的學習過程與徵選醫學生機制、2.醫學院在學的課程規劃與人格特質培養、3.醫學院畢業後的國家健保制度與執業生態;

1. 大多數醫學生在進入醫學院的求學生涯,常受家庭與學校過度的保護,這些所謂的資優生們常因此與社會人生的百態非常陌生,難以感受社會其他階層人事的困難,加上醫學院徵選時沒有良好的機制選取合適人格特質的學生,常常只是收了一群很會讀書的『模範生』
2. 醫學院的教育過於專精、微觀化,對於這群未來執業面對『人』的醫生們的通識教育過於忽略,另外大學生涯原就是社會化過程最重要的階段,然而醫學院的學生生活圈窄化,容易形成偏差的社會階級觀
3. 醫學院畢業後,面對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健保制度,以及混亂不堪的執業環境與社會生態,既使原有滿腔熱血與理想,充滿人文浪漫情懷,也會因此而夭折,無疾而終

第三點就是當前有許多前輩與新一代的學生們紛紛投入所謂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的行列,前輩們不斷用生命經驗累積的反省大刀闊斧地促使體制出現質變,而新一代的學生也開始跨領域學起了法律、社會學、女性主義、經濟學、史學、福利政策、甚至是環境心理學等等,期待跨界的思考能為醫界的改革注入新的能量,然而這些醫界可能的『清流』、『異類』們,當他們有一天成為『主流』,改革成功掌握了醫療環境與醫學教育的舵了,必當時時刻刻保持包容反省的心,接納新一波的醫學教 育與執業思維的持續挑戰,不然只會成為另一種霸權,醫學人文的無限可能便再次陷入解不開的束縛


唯有在思維根本核心的醫學倫理與道德的前提下,讓醫療從業者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與自我實現的權力交付在每一個具有『獨立批判思考』的『人』的手中時,醫學教育與好醫生的養成才能真正解放,充滿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炳仁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