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我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時,常聽到不少學長姐與同仁以戲暱的口氣說著:柯文哲老師當年是因為不會開刀所以被封刀,所以只好去顧SICU,結果顧出一番局面...之類的說法不一而足,多年以後看到柯P的種種作為以及諸多文章(包括接下來這篇),我忽然有種啟發與想法,以自己在台大、北榮走一遭再到現在的崗位的心情揣測,或許柯P當年不過就是無法適應這樣白色巨塔中約定俗成的科層化體系與風氣,無法在『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正軌』上如魚得水,所以才另闢蹊徑而已!這也是我的心情,柯P,我尊敬你!也期許自己!
(連結:悲觀進取 讓 a 大於一:柯文哲專訪)2011/12/07 07:43|發表迴響
- 醫生還是醫死? 柯文哲:人道甚於苟延殘喘
(連結:醫生還是醫死? 柯文哲:人道甚於苟延殘喘)2011/12/07 08:06|發表迴響
我不在三重宏仁醫院,也不是幫邵曉玲開刀的柳營奇美整外陳「柄」仁
聯絡我請E-mail: pingjen.chen@gmail.com
奇美醫學中心門診時間: 週三上午、週五下午--高齡醫學整合門診暨安寧緩和醫療特別門診(代碼7303)
語音掛號:06-2517623,網路掛號(請點我)
目前分類:醫學人文教育 (10)
- Dec 08 Thu 2011 04:02
柯P教我們的事
- Aug 09 Tue 2011 05:56
『生活之道(Osler's "A way of life" & other Addresses, with Commentary & Annotations)』書摘
本文寫於2007年9月28日
by Sir William Osler,鄧伯宸 譯
The Art of Detachment,善獨的藝術
是一種極為珍貴的稟賦,使我們能與環境保持一訂的距離
對於自己的行住坐臥,能夠全面性地關照
方能有足夠的時間去看清楚真實之所以為真
以及影子之所以為幻
如此一般
自然會發現我們所從事的行業中的課題
既需要運用高度的敘述與想像能力
也需要具備深度的哲學洞察
~William Osler
- Jul 31 Sun 2011 05:47
回應各位給 "感謝那晚為我上了一課的老先生"一文的意見
本文寫於2007年5月6日
謝謝各位朋友的發言
能有這麼多的聲音
讓我甚至大家更仔細地思量一些問題
向大家深深感謝
我想先釐清幾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或許大家所爭論的一些癥結就迎刃而解了
1.本文最後結論批判的"對象”, 究竟是誰,是什麼?
最後一段的結論,如果要再叫我換句話說寫十次,我還是會寫出類似的東西
大家不妨再多讀幾次,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承認下筆出現最後那一段為Wenhsin極不認同的結論前的演譯
的確是沒有交代的很清楚
然而這個推論並非來自於當晚單一事件的感受與想法
而是在七年醫學院養成教育之間
再加上南北數間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工作的醫療現場
逐漸累積的質疑與聲音
- Jul 30 Sat 2011 05:44
感謝那晚為我上了一課的老先生
原文寫於2007年4月25日
這是一位病人,一位原本與當下的忙亂的我可能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這也是一位已經過世的老先生
一位其實與生命長河裡的我冥冥之中有所關連的知識份子
我在這個月初的一次值班時
在加護病房第一次認識了這位老爺爺
那時候他的女兒(舉止談吐都很有氣質的阿姨)告訴我
能不能允許進加護病房照慣例會被宣告病危的他『下床』如廁
讓他能夠完成自己的『角色能力扮演』(此時老爺爺是能表達自主意願的)
我評估了生理狀態之後,同意了她們的要求
並盡我的能力解釋了她對醫療資訊上的疑問
- Jul 26 Tue 2011 05:21
追星族日誌-- 醫療人類學家Arthur Kleinman教授座談會摘要
原文寫於2007年9月7日
與醫療人類學家 Arthur Kleinman合照 20070907 台灣花蓮
這次追的對象是哈佛大學的Arthur Kleinman教授
他是一位醫療人類學家(M.A. 1974, Harvard University),
也是一位臨床精神科醫師(M.D. 1967, Stanford university)
在The cambridge hospital, HMS 看診
同時任教於哈佛人類學系與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詳細的個人資料可見
1、哈佛的個人網頁:
http://www.fas.harvard.edu/~anthro/social_faculty_pages/social_pages_kleinman.html
2、Wikipedia上的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Kleinman
- Jul 25 Mon 2011 05:33
『麗亞的故事』閱後感 --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本文寫於2008年7月
會讀起這本書也是機緣
一位朋友的朋友在blog上提到這本是自己最愛的書
對於看書的口味偏於濫情程度的我來說
出現在一個臨床上的行動可以有那樣能量的一個人的"最愛"清單裡的這種書
該是要弄個究竟的呀
再加上前陣子看Kleinman老師的"道德的重量"時
專攻癲癇的賴其萬老師在序中也提到這本書
那一晚
我就衝到Y大的圖書館二話不說地借回來了
真是一篇精采的故事
也是一份紮實的跨文化醫學教材
更是一部同理心,宇宙觀,人類學思辯與行動的細緻回憶錄
- Jul 23 Sat 2011 05:13
高醫歷史空間再利用工作隊暨環社:足跡的回顧與反思
本文寫於2002年12月11日
本文落落長全名:
『尋找醫學教育中的他樣可能--一場以『社區』為導向的校園行動嘗試
高醫歷史空間再利用工作隊暨環社:足跡的回顧與思考』
按:原文發表於2002年12月1日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辦之醫學人文課程設計研討會
*前言
當主辦單位訂出一個這樣的題目--『落實生活實踐的醫學倫理教育』,這著實讓我煩惱了好一陣子,心中不禁在想,我生活中正作得熱血沸騰的『運動』,要如何 化身一場報告分享放在這個session中,因為,這些日子以來行動的種種,似乎與當前大眾所比較習慣接收到的『醫學倫理』沒啥關係; 不過就在一天難以忍受醫院裡那股充滿權威對待與階級思考而很『沒有倫理』地蹺班的時光裡,很釋然很篤定地知道我該大大方方地將曾經走過的這段路,在這裡作 一個簡短的回顧及反省與大家分享。
因為醫學倫理不應該只是構築在醫院的建築體裡或是醫學院校園的圍牆裡,也不該只是體現在醫療行為的當下或醫病關係成立時,必須重新檢視醫療體系與旨在健康 促進的醫療從業人員身處於大環境社會經濟脈絡下的角色,由此發展並擴大醫學倫理的詮釋與實踐; 我不敢妄言工作隊所經歷的,稱的上是什麼『實踐』,但是在過程中許多誘發行動的『動機』與導致方向修正的『轉折』,以及摸索到的階級認知與走入田野的方 法、姿態、觀點,可以算是我們自己對醫學教育、醫學倫理、醫學人文這幾個當紅炸子雞的『名詞』、『動詞』,甚至是『形容詞』,作一個另類可能的延伸嘗試, 或解放。
- Jul 22 Fri 2011 05:11
失落天使不快樂?玉里精神醫療參訪心得
本文寫於2003年3月9日
一個人帶著多日在外流浪的心情與記憶,來到玉里與大伙兒會合,載我到這個美麗的東部小鎮的火車,一路搖搖擺擺地暗示了自己一個訊息,之前的旅程我一直在追 尋自我的內心世界與跳脫的可能,而緊接的這兩天,我將要走進的是另一群或許曾是、仍是、甚至即將是『美麗境界』的他人心靈,而這一個個充滿迷團的世界,正 是被大眾所遺忘、誤解、拒絕接受的精神病患者所創造、依存的,我懷抱著虔誠略帶點對未知的畏懼,準備踏入…
兩天的生活,除了在此工作的醫師學長招待大夥兒出遊的時間外,我們有著豐富多元的機會去一窺精神病患生活的環境與心情點滴,甚至是台灣在精神治療上的方針 論戰與所謂的種種『模式』,透過玉里醫院(以下簡稱玉醫)與玉里榮民醫院(以下簡稱榮院)專業人員的詳細介紹以及大夥兒親身走進精神病患朋友的世界裡,我 們在短時間裡面真正開始去觸碰到過去醫療環境中最令我們感到陌生的族群中。
- Jul 21 Thu 2011 05:08
周處除三害--個人對醫學教育的我見我思
本文寫於2002年10月11日
按:這篇文章只是一篇繳交選修課的報告(所以說話方式很官腔),我們被規定只能寫兩張A4,所以內容並沒有深談(其實最近忙爆的我寫東西的水準大概也只能這樣),先放上來充充場面,以後有機會在講多一些
西晉時代人物周處少時橫行鄉里,為人所深疾,州人將他與南山白額猛虎、長橋下蛟合稱三害,而個人認為台灣醫學教育也有三害亟需面對改革,才能有一番新的面 貌,第一就是打破傳統醫療體系的權威感與典範追求,第二是徹底改造醫療及醫學教育環境體制與結構上的弊端,第三也就如同周處一樣,跳出來高分貝改革的所謂新一代醫學人文象徵的這群人們,應該時時注意自我的反省,不要在改革了前兩者的弊病之後,自己成了另一種獨裁霸權,壟斷對於一位醫者自我實現的解釋權!以下我便就三點簡單說明一下我的想法
- Jul 20 Wed 2011 05:06
Bach V.S. Hippocrates!!
本文寫於2001年6月27日

一個是音樂之父,一個是醫學之父
Bach出生的Baroque時代與Hippocrates的誕生所相距的時間,大約是我想吸到一口耶穌吐出的氣息所花的漫長等待(註一)
除了同樣分享作某學問之"爸爸"的喜悅之外(嚴格說,這句話毛病很大,因為他們倆老到離開這世間也不知道自己當"爸爸"了,哎.....好個肥皂悲劇的情節...)
他們倆位還有什麼關聯性嗎?
其實,我也不知道Hippocrates會不會是Bach的第二十幾代前的遠房祖先或諸如此類的
不過,我腦筋想到的只有兩個遺腹子,也就是音樂與醫學之間關係的難分難理
音樂家用樂器與五線譜寫喜怒哀樂,醫師們用手術刀與X光片寫生老病死,一樣因為試著處理人在身心上所處的特定狀態而生,也不約而同地回饋在世世代代的生命體上
他們有著相同的課題---如何能走入廣大的人群裡,如何才能幫助生命得到一種救贖與昇華
學音樂與行醫,同樣需要一股敏感度與一顆柔軟的心,去傾聽別人的聲音,去傾聽自己的聲音,這樣你才能熱情呼吸來自世間的芬芳,也才能忘情專一於人間的創傷...........
(註一)科學研究指出,人若想再次吸到當下吐出的這口氣中的分子,需等兩千年後)
圖片轉載自: http://www.book4u.com.tw/goods_template.asp?goods_ser=BC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