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於2007年9月7日



與醫療人類學家 Arthur Kleinman 合照 20070907 台灣花蓮
與醫療人類學家 Arthur Kleinman合照  20070907  台灣花蓮

 

這次追的對象是哈佛大學的Arthur Kleinman教授
他是一位醫療人類學家(M.A. 1974, Harvard University),
也是一位臨床精神科醫師(M.D. 1967, Stanford university)
在The cambridge hospital, HMS 看診
同時任教於哈佛人類學系與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詳細的個人資料可見
1、哈佛的個人網頁:
http://www.fas.harvard.edu/~anthro/social_faculty_pages/social_pages_kleinman.html
2、Wikipedia上的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Kleinman

他從1970年代便開始在華人地區包括台灣、中國、香港等地方進行田野調查
與台灣早期精神心理、疾病文化、人類學研究的先驅都有合作的經驗
對於華人的疾病認知觀念與民俗/另類療法,甚至包括乩童等療癒模式都有深入的觀察與研究
對於疾病,尤其是精神心理與慢性病的跨文化研究
在全球有著重要的地位

我第一次讀到他的書是他在1988年出的
『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台灣書名翻做『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陳新綠 譯,桂冠出版)
具國外媒體的說法
目前這本書已經列入美國醫學教育裡的必備教材
成為學生研讀醫療人類學(a field that uses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to stud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disease.)的標準教科書
當初為了某些議題找了這本書來看
並沒有留下看了此書的心得
容我以賴其萬醫師的評論與大家分享
http://www.medtoday.com.tw/35521.htm

後來對他更有印象
是因為以前在高醫精神科實習時
當時剛回來接主任的大俊男楊明仁教授便是Arthur Kleinman的學生
當初楊老師到哈佛念社區健康領域的PhD時
便是在Arthur的指導下成長
從楊老師口中又更多聽了一些Arthur的故事

前幾年哈佛上一任校長出現了許多歧視女性的言談
而行事作風也相當受人爭議
仗義執言的Arthur身先士卒在校務會議直接跟校長開砲
引導出人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的教授群起圍攻
他並發動罷免校長
在人文社科學院皆獲得過半數的支持連署
進而導致後來校長的辭職
而新一任的哈佛校長則為首位女性歷史學家接任
此一風波
讓人對Arthur的人格特質更加深了印象

這次他再回台灣
我有這個機會參加此趟行程中唯一一場公開的『座談會』(非演講)
甚至被主持此場座談的余德慧老師以及巧遇的林耀盛老師等人一起叫去跟Arthur吃晚餐
非常痛快!

而他2006年出的新書『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
台灣書名翻做『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劉嘉雯/ 魯宓 譯,心靈工坊出版)剛好也在今年上市
恰巧心靈工坊總編輯王桂花也有到現場順道帶了幾本
趕緊買了一本在座談結束後衝去給Arthur簽名並留影
追星族的架勢至此一整個展露無遺

『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 封面
『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 封面

 

最下面會記錄一些座談的內容
不過在那之前我還想記錄件小事
但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

Arthur的夫人Joan Kleinman是哈佛的漢學教授
這次也有一起來台灣
然而Joan因為患有老人失智症
常常會有出乎意料的出聲與舉動
而步伐不穩、神經肌肉協調變差也造成她行動遲緩、容易跌倒
(我在她的小腿上看到一塊很新的紗布,很顯然是近幾天才摔的傷)
但是Arthur座談的時候並沒有請他人代為照顧Joan
讓她待在民宿房間裡
而是牽著她一起出席座談會
有時候Joan突然開始稍微躁動、冒出與主題無關連的言詞與聲音
Arthur變會停下來連續對著Joan叫她的名字
然後等到Joan的注意力回到現場/Arthur身上
他才又繼續與在場來賓的討論

而會後我們一起去吃飯的時候
Arthur也沒有自己自顧著與一群人寒暄並走在前頭
把Joan交給一定會幫忙協助攙扶的在場女性後輩
而是自己挽著Joan走
雖然有些微的細膩動作與表情還是有待更深入觀察
但是我還是很肯定Arthur的作為

因為如果一個老師說他一生鑽研的主題是醫學倫理
告訴我們人類學的訓練要懂得深層的同理以及對患者的『責任』
他的理論與言談揭櫫了醫學人文的要旨
但是他的日常生活、舉止行為卻是另一回事
我們便可以把他的理論當作耳邊風丟到垃圾桶裡了

-----------------------------------------------------------------------------------------

*醫療人類學、文化精神醫學關注的一大重要命題:
    Normal 與 Abnormal究竟為何以及其之間的關係

    這部份他在清華大學9/12的演講
    『The Normal and the abnormal:Medica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as global forces of change』
    應該會有深入的討論與分享
    那天並沒有講什麼

*問:醫療人類學的訓練,對他的醫療觀有什麼影響?
   
    答:對於患者會有一種『深層的同理』,並會產生對於他者/患者的一種『Responsibility』

*Care system應該獨立與medical system,強化這一部份的專業能力訓練、理論基礎建立、實證效果研究
    不是被框架在追求效益利潤的medical system(以美國為例,批評了一番)裡而被忽略與弱化

*一生關切的三大方向:Ethics,Religion,$(&@)($*@!#(第三個我真的聽不懂)

*推崇學士後醫學的訓練模式,認為如此選擇醫學作為人生規劃的學生會有比較廣泛的人文社會體驗/理解
    (其實這一點我非常認同啦!台灣的醫師、律師這種『人/人權/人命』關天的職業都太容易當了)

*問:醫療人類學訓練出的『深層的同理』、『責任』怎麼在clinical practice中行動出來?
    
    答:跟每一位外國來的老師一樣先調侃了一下台灣每一個病人看診的時間/一個時段看診的病人數
            也承認這麼短的時間的確有難度
            方法:a、必備的首先還是『全然的Listen』
                        b、問『你/妳"自己覺得"這些毛病是什麼病?什麼樣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不但可以讓她說更多核心的症狀/病史,也可以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詮釋模式』
            (這一部份在台大精神部9/10的演講
                『Culture in the clinic:An anthropologocal critique and model of best practice』中應該就有詳細分享)

            但是並沒有提到病房照顧的部分

*問:但是那種帶有『深層的同理』、『責任』的『涉入』醫病關係,以你的經驗你怎麼拿捏與行動?
            (其實我想問的是醫療人員如何自處但也能適當地付出 ; 因為我說出我的焦慮,例如
                對痲瘋病患,一直想做點什麼,但是有時對抗的是那麼龐大的價值體系
                面對安寧病房的癌末病患或是沮喪的慢性病患,有時我們也會被龐大的無力感籠罩)

    答:(他可能不完全理解我的問題,或是他覺得解決之道是皆下來他所說的)
            他開始講到stigma『污名化』的問題
            強調不間斷的教育病患與家屬是必要的且潛移默化的
            而社會的價值觀也才有機會『緩慢』的移轉
            並舉例Leporosy與AIDS,約略描述其污名化的狀況在美國的演進
            並特別叮嚀病患本身的『Self-stigma』是我們可以深加著力的

*強調『說故事/ 敘事』(narrative)對於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有來賓稱讚他新書裡的故事怎能寫得那麼精彩)
    因為從『individualized』的故事之中,才能發現疾病對於病患本身深層的心理社會文化意義
    提到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系有必修的『醫療寫作』的課
    而他自己給哈佛醫學生上的醫療人類學,也有透過這種方式訓練


其餘一些關於臨床心理諮商、台灣中國學生留學哈佛人數的落差等部分
我就不多記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炳仁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