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篇文章是應台北榮總大德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的刊物<大德之愛>的邀稿而寫,回顧了自己生命歷程中踏上安寧療護工作的一些點滴。


巡視著每位患者日日夜夜的生命記錄,我在病歷上蓋上自己的印章,亮紅的方塊中除了名字、還有『安專520號』的字眼,那是我的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字號,看著現在每天的工作內容,當初那個剛從醫學院畢業的自己一定料想不到未來會在這個領域賣力著。

 

生命的軌跡總有許多力道因緣共同牽引碰撞,讓一連串當時只覺深刻、後來才驚覺似乎是有意安排的巧合,帶領我走過曲折崎嶇的道路後,卻又來到當下的內心狀態、工作型態。爸媽從小刻意讓我迴避的『死別』的場合、卻又不斷讓我接觸如『西藏生死書』一類生死輪迴的書籍影片,大學時代一場讓我筆記寫了多頁自己還找資料的趙可式老師的演講,讀書會跟哲學研究所學生一起唸的Richard M. Zaner的醫療倫理書籍,甚至到選科後我在臨床工作最迷惘的時候、與陳榮基老師的一次會談中,他問我要不要走安寧療護這條路?我都還大喇喇地說著『我覺得安寧療護不只是一種專業思維,而是每個醫療工作者都必須具備的觀念與態度』,因為那時的我想做更多其他的。

 

然而後來卻發覺,過程中每一個讓我照顧過而印象鮮明的患者,用他們的生命故事與跟我的互動,帶領了我自然地走上這條路:我在救護車上一路陪著臨終返家的外婆、我遵照老師的指示對家屬講了現在回想起來困窘而莫名的安慰話語的鼻咽癌大哥、僅剩一點力氣也要扯掉氧氣治療的劉老師的父親、連同小朋友的課業與心理狀態都一起要照顧的馬各先生、身為佛教大學重要幹部卻差點痛到最後一刻的風趣學者、在我們跟主治團隊幾番折衝終於可以在我剛到國外進修時平安往生的爺爺、從社區照顧到病房的樂生院永遠園丁的呂伯伯,就是這些活生生的臉孔與真實的人際互動,以及照護過程在台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團隊互動之間得到的心理與臨床執行上互助、共同學習的成長,讓我相信自己的特質與能力,可以也應該為安寧緩和醫療加入一滴新血。

 

一些習慣家醫科以門診業務為主的學弟妹問我每天照顧、會談這樣族群的病人與家屬,不會覺得不自由、不覺得沈重厭煩嗎?不敢說絲毫不會累,但清楚知道自己覺得最不自由的狀態是做著我不適合也不喜歡的工作內容,然而相信自己的特質多少可以讓如此不自由的人們感到不被放棄、被關注的溫暖,變覺得自己的心好自由;也清楚瞭解自己最厭煩的是有限時間被賦予超量工作的壓迫感、並非沈重場景的對話互動過程(感謝北榮大德病房的同仁,尤其是明慧醫師、美惠社工師、淑娥/欽毅心理師,開啟我在這種狀態自我覺察的能力),於是適度地安排工作負擔,我便可以在這些相對來說、不那麼討臨床工作人員喜好的情境中,在陪伴、協助病人與家屬的過程裡,同時也在學習不同的人生觀點並檢視自己、醫療的角色是否有待強化的元素。

 

常聽前輩說相對於國外,台灣的安寧療護專科醫師訓練計畫時間相對短很多、內容也沒有那麼紮實,背景因素有很多,但是我成為主治醫師之後、實際投入這個領域的工作才發現這個知能的缺乏的確屬實,因此也非常感謝目前所在的奇美醫學中心有這個需求與組織支持,讓我可以在非癌症、急重症安寧緩和照護領域繼續學習成長,未來更希望在面對人口老化之後、失能或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經營老年醫學與安寧緩和醫學必然要無縫接軌、在台灣仍待強化的平台,並努力思考拓展民眾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行動方案。

 

謝謝老天送給我這個安專520的編號,用流行的數碼語言翻譯,520 就是『我愛你』!我會珍惜這些讓我身為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而努力著的諸多因緣而大聲說『安專,我愛你!』,而那些過去/未來與我有緣的患者/老師,我也愛你/妳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炳仁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