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寫於2002年3月1日


這是一篇丟在自己學校BBS上的感想,杜聰明博士是高醫創校校長,也是第一位台灣籍的醫學博士,『杜老爺』的風範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具有相當大影響力的!!

以下本文,高醫校園內發生的事件詳情不懂的部分多多包涵




身為寒假仍須上課的奇怪族群的一員,在人潮散盡的校園中散步成為一種必須與享受,只是這幾天我卻為了一幕景象,深深地震驚,不過一個weekend沒到學校,勵學大樓前面的杜聰明博士與陳啟川董事長的銅像已然消失無蹤,不留痕跡!!


打從我進高醫起,這兩座銅像便存在他們所立足的位置,像每一位高醫這大家庭的成員訴說著那將近五十年的歷史,他們見證過高醫一屆一屆的世代交替,也因此成為許多人畢業留影或到校參觀時留影的好伙伴,然而,他們卻在學生結束學期後的假期中,無聲無息地人間蒸發(註)!

這個場景讓我很深深地想起應該是我二年級暑假時(不是很確定時間)!當從國外旅遊歸來,回到好久不見的學校打球時,赫然發覺高醫那被戲稱為『五個男人』的 蔣公銅像及其周圍的樹與花圃消失了,被黑壓壓的柏油完全淹沒!!那幾年間,在各大學興起將一些『偉人』銅像准以畢業,請出校園的活動,因為這些偉人銅像承 載著當年狹隘民族主義甚至是政治力無理介入的包袱,成為一種塑造霸權的政治英雄膜拜,我不曉得學校是意識到潮流不可檔或是其他因素將蔣公銅像拆除,但是事 前未先說明,事後未曾告知,徹底暴露校方對於校園民主的無知與對教職員工及學生公共參與的漠視,儼然是另一種霸權的重建,將威權打倒再轉移到自我之身,完 全不見打倒銅像所該被理解的真諦!

這兩件銅像拆除的事件,還有之前所通過的校園整體規劃案,為教學大樓興建而砍伐樹木與圍牆的豎立,以及近來停止鐘聲播放等等重大決議與變化,校方都未盡到 『事先』說明(此說明並不該只是一張公文敷衍的官方作法),公開告知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變遷所立足的判斷基準、緣由、必要性、可能會造成的影響、以及願景 等等責任,自然無法得到來自教職員工的回應、疑問、討論,甚至是創意; 在這種狀況下,校方既使一再竭力高喊願意溝通,想帶領高醫成為如何如何的世界一流大學,我想只會吃力不討好,甚而徒勞無功的!


的確,高醫正值欲實踐嶄新的校園整體規劃而大興土木之際,許多校園重大變遷若要做到事先說明並提供全校參與討論機會的動作,譬如公聽會、問卷、參與決策會 議等,會如許多校方行政人員給的答案一般:『太趕了,沒有時間在那邊慢慢拖』,但是,這不該成為轉變過去舊思維以及舊行政運作體系的藉口,若能藉這一陣子來的各項癥結作一反省與思考,重新建立校園重大工程、制度、活動的決議及執行機制,主動活絡校方與全體員工及學生的溝通管道,才真正有機會塑造王校長治校理念中所謂『自由民主、領袖群能的國際性大學』


一所大學的成就,絕對不在於它的校園景觀有多麼的迷人或雄偉,也不在於幾位領導者的出類拔萃,而在於他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具備廣義的傑出表現; 一個大學是否令人嚮望,也決不是投擲許多設備完善造型精美的硬體,或是資源豐富的軟體就可達成目標,而是必須塑造出一種具有特色的學風,一種具有主體價值的在地精神!!這一種力量與風氣,非處在這座校園的全體一起塑造,否則決計辦不到!


校長曾經在學生代表座談會中說道:『我希望我的學生成為一個普通人,不管是在生活.人文.藝術.都有接觸,而不是只知道醫學上某方面的知識,我們應該對 人.對社會的價值有所認識,如此我們才會了解生命的寶貴及生命可愛的地方,因為了解社會而願意投身於社會』,然而,當學生提到學生對於校園規劃與興建的參 與時,校長的回答卻令人失望,『學校將來要建哪一個建築物需要學生來通過?學校今後的發展由學生來決定?學校將來整個外觀的代表性並非你我可以決定的?需 要由建築專家來協助,這才是比較科學化的方法.學校將來的發展在每一個領域都不一樣,所以學校發展方向亦是得請教專家來決定,而不是由學生來干預.... 因為學生在學校僅有短短幾年,你們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學校五十年後所需要的....學生到這裡是來學習....』,誤解學生參與校園公共事務是一種喧賓奪主的過程,否定學生投入種種校園急需改革之處的用心,這樣的學習,這樣的追求知識,學生絕對成不了一個"全人",充其量就是困守於醫療專業城池中佔地為王的莽夫罷了!


因為對於培養周遭環境的知覺敏感度及參與改造的過程所面對的思考與行動,就是一種充滿美與社會能力的訓練,學校對於此一訓練本就該扮演長時間且適當的角色,提供學習、被教育的機會本就責無旁貸,更別說學校今天讓人感覺始終規避此一使命,或可說是沒有察覺其必要性; 只是一意孤行地給予,並不提供合理且實際的參與機制!再者,學生的確不像專業人士與校方行政人員那樣子瞭解高醫在大未來所面對的挑戰與長程的因應規劃,所以有時見解及所提供的意見沒有那麼完備,但是千萬別忘了!身為所謂的主事者及專業人士的各位師長們,大部分也曾是高醫的學生,根據高醫的傳統與近幾年來的觀察,學校未來的願景也會是現在正在高醫求學的諸位同學來發揮來展現來成就的,所以這是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的,設想,今天校園若能夠塑造出學生多元發展、 追求真理、公共參與的氛圍,這樣子訓練出來的高醫人,難道不是高醫面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本錢嗎?


本人在偶然的機會下曾稍稍瀏覽過由專業建築師團隊所提出的高醫校園整體規劃企畫書,裡面有一段規劃概念這樣子描述,『教學與空間是一種互相辯證成長的關 係:空間不僅僅提供教與學行為發生的背景,更介入於這個過程當中,社會化的過程正是空間化的過程; 另一方面,頻繁互動的學習行為與歷程,也賦予空間更豐富的空間性,空間富含著行動與行動的記憶,因而發生了意義與象徵』,專業人士這樣子註解了校園空間規 劃的願景,那麼信賴這群專業人士決定的校長您又有什麼樣的詮釋呢?


只是千萬別忘了,成就一個學校的榮耀,絕對不是來自領導者的輝煌,而是來自群體的能量!




註一:根據本人詢問營繕組結果,拆除兩尊銅像是因為勵學大樓加蓋工程之需要,因其影響施工動線或結構上的問題所以拆除,但是此一工程決議早在半年前已完 成,未見事前的說明(只有告知加蓋一層,未提及動工時間與造成影響的問題,其實我們在A1的上課也是被影響的範圍,卻未曾被說明),未來勵學大樓前廣場會 變室內空間,銅像則再擇場所安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炳仁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