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寫於2002年12月11日


本文落落長全名:

『尋找醫學教育中的他樣可能--一場以『社區』為導向的校園行動嘗試
高醫歷史空間再利用工作隊暨環社:足跡的回顧與思考』

按:原文發表於2002年12月1日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辦之醫學人文課程設計研討會


*前言

當主辦單位訂出一個這樣的題目--『落實生活實踐的醫學倫理教育』,這著實讓我煩惱了好一陣子,心中不禁在想,我生活中正作得熱血沸騰的『運動』,要如何 化身一場報告分享放在這個session中,因為,這些日子以來行動的種種,似乎與當前大眾所比較習慣接收到的『醫學倫理』沒啥關係; 不過就在一天難以忍受醫院裡那股充滿權威對待與階級思考而很『沒有倫理』地蹺班的時光裡,很釋然很篤定地知道我該大大方方地將曾經走過的這段路,在這裡作 一個簡短的回顧及反省與大家分享。


因為醫學倫理不應該只是構築在醫院的建築體裡或是醫學院校園的圍牆裡,也不該只是體現在醫療行為的當下或醫病關係成立時,必須重新檢視醫療體系與旨在健康 促進的醫療從業人員身處於大環境社會經濟脈絡下的角色,由此發展並擴大醫學倫理的詮釋與實踐; 我不敢妄言工作隊所經歷的,稱的上是什麼『實踐』,但是在過程中許多誘發行動的『動機』與導致方向修正的『轉折』,以及摸索到的階級認知與走入田野的方 法、姿態、觀點,可以算是我們自己對醫學教育、醫學倫理、醫學人文這幾個當紅炸子雞的『名詞』、『動詞』,甚至是『形容詞』,作一個另類可能的延伸嘗試, 或解放。

以下依著時間軸選擇出特定的階段,我盡力地回顧這一段我們走過的路,並凸顯一些思考脈絡。


*校園背景陳述


高醫這一兩年來,校園內大興土木,積極進行硬體建設以因應改名大學後之所需,甫由美國回到母校掌舵的王國照校長,也在許多方面同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整個學校似乎有一股亟欲脫胎換骨、欣欣向榮之勢。


然而也許在此之前的一段長時間裡,高醫的行政體系因為許多因素因而與校園的主體—全體校園用者,包括學生、教職員工、社區民眾、病患及家屬等缺乏有效的溝通管道,造成校園之中一種難以對話的氛圍。


所以在這積極改革的開始之時,許多重大環境空間變革與政策命令的實施,大多缺乏事前大眾的溝通與討論,在一片大都家不知所以然的狀況下斷然執行的結果,因此發生了許多事件,例如鐘聲停撥、校園老樹砍伐、宿舍噪音等等,在校園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動。


其中,『舊三棟教學大樓』可能的拆除計畫可能是之中牽涉層面最廣、層級最高的一個焦點。



*起點—一種對缺乏對話氛圍的嘗試突破


今年一二月時,因為想整理一份關於校園環境建築的資料並提出自我的想法,蒐集資料的結果得知了在委由校外建築師設計的校園整體規劃藍圖中,學校有意將高醫 在四零年代創校時興建的舊教學大樓與圖書館拆除(註一),這樣的計畫,讓我激起了對三棟舊教學大樓進行保留進而作『歷史空間再利用』的想法與熱情。


其實在腦中最根源的動機,主要可以歸類有兩點:


1. 期待在醫學院校長久以來累積的權威氛圍裡,尋找一種對話可能的突破:

長久以來,醫學院校就因為歷史、社會環境的使然,而累積出一種權威不可侵犯的氛圍,而高醫因其過去本身的歷史脈絡,在董事會或校方行政方面並不算與校園使 用者有良性的對話機制; 此一事件亦然,校方總是決定在先、說蓋就蓋說拆就拆,缺乏『使用者參與』的校園環境決策模式,甚至在溝通認知與管道缺乏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師生職員根本不 知道學校新一輪的校園整體規劃藍圖中詳細的未來執行計畫,所以希望能夠透過此一行動,讓這個事件能夠在資訊被公開,並且充分被全體討論的狀況下,找尋一個 校園使用者意見的交集,並且在現存的氛圍中,創造一個新的對話可能。

2.希望能在歷史記憶斷裂的改造突破中,重建環境母體的基調與價值:


現今的高醫在狹小的校地裡,不斷築起新穎的建築高樓,雖然可供使用的室內空間增加了,但是整體而言校園呈現一種壓迫而缺乏記憶與認同的感受,倘若還要毀棄 僅存不多且有著獨特氣質、尺度與歷史記憶與情感的三棟區域,這個校園恐將面目全非; 如果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總是不斷而且徹底地揚棄過去,著眼未來,那麼屬於群體的歷史傳承、文化脈絡便不知何去何從,失去了既有價值體系與社會文化的產物,便 無法提供摸索未來時的一個重要參考座標及一個具有強而有力延續性的基礎。


於是我開始積極尋找一起打拼的同伴,並聯繫校內外原本結識或可能串連的資源,以學生組織的身份逐步在體制內進行一項突破的嘗試。



註一:因為從當時到當下時間點的這段時間裡,來自各方面的諸多討論與行動,目前三棟舊教學大樓與圖書館是否拆除或再利用未有定論。



*串連—專業、校友力量的多方導入


如此一次可能動搖校方既定重大計劃的行動,單憑學生團體的一己之姿似乎難以準確鎖定了有效的著力點,因此,空間環境背景的專業人士及其觀點便必須在此時積 極引入,以尋找更完整的論述架構,並藉由專業者的協助,讓我們在進行方向與步驟上,都有更好的拿捏; 由於高醫校內並沒有此專業相關的科系,因此校外的協助顯得格外珍貴,非常感謝崑山科大空間設計系的郭一勤、林蕙玟老師,一路上不斷帶領著我們; 台大城鄉所與基金會的研究生戰友們—松翰、建國、宇中、鈺琳等,以及他們的老師—畢恆達、劉可強老師,在背後持續支援我們; 還有許多位限於篇幅不及備載的前輩、朋友們。


然而這樣的『歷史建築』,最重要的就是其本身的『歷史記憶』與『人文內涵』,曾經與現在生活在之中不斷上演生命場景的『人們』便成為焦點,因此尋找校友們 之間對此一事件的認同與參與,是不可落缺的,一通電話、一封信件、一場會面,重重對話的方式開始在發生我們與眾多校友們之間的接觸的過程,其中我個人評 估,高雄市衛生局長陳永興醫師與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醫師對此事的關切,可能在事件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有著多方力量導入擴大對話溝通的場域裡,因此我們便逐漸擁有更多意見的整合,並透過一次再一次企畫書寫提案校方行政單位、直接與行政長官或在公共論壇場合 面對面溝通、媒體消息與訴求的擴散宣傳,慢慢的,原本不太可能的任務,似乎有了一點新的可能被創造出來,在這裡必須特別提出,並真誠地感謝許多願意與我們 溝通對話的行政長官,尤其是與高醫剛結緣不久的校長秘書蔡信德先生與主任秘書黃尚志醫師,雖然我們的意見常有所不同甚至立場相反,但是他們願意對話、進行 思辯的態度對我們的嘗試在體制內進行突破有著莫大的幫忙。



*嘗試—口述歷史計畫的開展與『社區』價值的浮現


  當這舊三棟建築物的價值在高醫校友、專業學者之間的價值毋庸置疑之時,相對的對於在校的新世代校園使用者們,似乎便沒有那麼深的情感與意義,因此在擴大參與及瞭解的目標思考下,我們開始尋覓可能的途徑。


增加目前校內對於高醫環境本身從創校以來就以舊三棟教學大樓為發展核心的歷史脈絡的感受力與情感連結,是我們共同的結論,然而年表條列式、硬梆梆的歷史陳述實在太無趣,親和力實在過低,因此我們必須採取較生動直接、貼近人們生活事件的方式來呈現。


恰巧陽明大學蔡篤堅老師當時在高醫辦理研討會推廣『口述歷史』方法,而工作隊校內指導老師護理學院的許敏桃老師提議以此方法作為歷史價值重建的途徑,因此在經過與兩位老師的充分討論之後,我們便開始進行『高醫環境母體口述影像史』的計畫工作

在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舊三棟教學大樓歷史再現的意義與實際,絕對不僅止於『高醫』這間學校內部的縱向連結而已,而是不可能自外於校園所在地—『新大港』 社區的人文社經發展脈絡(註二),因為在高醫還未重劃校地築起圍牆且尚未企業化經營之前,在地社區居民的生活場景與經濟職業結構是與高醫、與這三棟舊教學 大樓環環相扣的!因此我們訪談的對象從高醫老董事、退休教授、退休行政人員與職員,逐漸擴展到社區居民、在地文史工作者等等,計畫的方向也逐漸跟『社區』 的有了連結,開始思考擴大操作範圍與概念的問題,在校園與社區之間尋找互動的基調


註二:『新大港』社區為高雄市重要的移民村,此地先民當初生活在現今甫被遷移的高雄帝冠式火車站為中心的『舊大港』社區,六十年前因日本政府欲在當地建設火車站工程,因此全村遷移至現今高醫週圍的社區,為表不忘祖,故名『新大港』。



*困境與反省—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


在我們漸漸在此一事件中認知到『現實社區』的串連、參與的重要性時,『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也成為我們必須要去建構的思考方式,然而或許是之前大部分透過 校友串連來進行舊三棟建築物『歷史空間再利用』工作推行的結果,再利用的『可能方式』常導向於設立醫學史博物館、高醫校史館、或是創校校長也是第一位台灣 籍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的紀念館等等,對我們而言,這樣呈現一種比較一元思考缺乏想像的再利用可能,並不是我們心目中所期待的,而造成這種局面的『過程』也 是讓我們疑惑的!


我分作下面兩個相關連而有連續性的點來說明我們的疑慮:


1.若重量級人物與大多數空間使用者的再利用『想像』出現了『不等值』的情形,將形成新的上下權力關係:


行動過程中,重量級校友、教授、行政長官的意見以及許多醫療界的德高望重的前輩們的參與,的確大大促進了舊建物『被保存』再利用的『可能』,然而若因此諸 位前輩的再利用的『想像』被作為優先執行的規劃向度,而忽略了現實環境中使用的師生、職員、社區民眾的『想像』,這樣便與我們希望透過『社區總體營造』 --由下而上、強化自我認同與公眾參與的概念大相逕庭了,這樣『意見不等值』的情形,很有可能將『歷史空間再利用』的動作變成傳統醫學權威以及醫學院校 『醫學(醫學系)為中心』價值的再複製。


2.再利用想像之間的權力關係,將導致空間使用的創意大大縮減,甚至脫離當下使用者的生活場景與人文活動:


若上述的權威且單一的再利用想像成為主軸的話,如此成立的有的沒有博物館,可能也只能成為大家偶爾瞻仰懷舊的場所,許多原本可以大放異彩的原創想像,也因 此遭到腰斬; 而缺乏『使用機能』的場所對大家而言,並沒有辦法在此空間中『生活』以延續其本身可以承載的歷史脈絡與人類文化活動,所以這個空間的生命也將會逐漸凋零


這樣的過程既使真的讓舊三棟教學大樓的保存再利用實現或是擴大了建物使用方向的對話與討論,表面上似乎達成了轉化傳統上董事會、校方行政對校園使用者來說 『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但是我們仔細看看,這樣的過程其實只是另一種權威、菁英對於大眾的『由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而已,並無法在過程中落實『由下而 上』、『去中心化』、『empowerment』的理想



*再定位—『過程即風格』


上述的困境,經過內部的許多討論與思考,並經由友人的分享討論而檢討了同為醫學院校的『歷史空間再利用』案例—台大醫學院二號館、陽明大學陽明廣場的操作 過程,因而確立了我們必須以『社區』為導向,來繼續接下來的『歷史空間再利用』的操作,這裡『社區』包括了社區營造的概念與精神、現實高醫周遭社區的互動 與對話,以及把社區的架構與組織動員模式運用在『校園』之內。


對於高醫的這『三棟舊教學大樓』的事件、案例,歷史空間再利用除了提供建築物本身功能的再生轉化,意義的延續,或是一個校園與社區互動的『介面』之外,我 們企圖能在『行動過程』中,解構高醫校園長久以來的權威氛圍,盡力促進公眾參與的能量在校園之中發酵,嘗試透過此一議題與現實周圍社區共同解決長久以來彼 此之間的誤解與衝突,並經由社區營造的操作過程重新建構新的校園公共議題的對話機制與決策模式。


因為有一句話一直深深感動著我們,就是『造坊有理』一書的作者、亦是當前推動社區參與式營造設計的著名學者Randy Hester說的一句話,『過程即風格』,這就是我們希望舊教學大樓再利用所呈現的最重要氣質!




*神來一筆—教育部創意校園營造計畫


『當你請徵人們思考的時候,你是正在徵求革命~~Ivone Gebara』,這是我們在六月時見到教育部創造力中程發展計畫中創意校園營造子計畫邀請書中看到的第一句話,我無法形容當時的驚訝與感動,因為政府機關 的計畫邀請書中整篇都充滿了一掃過去用文遣字的創意與熱情,它強調『支持創意空間產生的無形的社會過程是此空間是否真正具有創意的關鍵!這個空間歡迎不同 領域背景的師生在此相遇,可支援各式各樣校園活動,例如溝通、交流、討論、實驗性展演、或研究教學呈現等,藉由這些活動激發更多跨領域之創意。這就是校園 創意空間』,也因此我們將其視為一次重要的機會,嘗試將我們的想法與行動增加可行性與正當性。


計畫書裡也明白昭示提案的資格『學校師生、行政單位(亦可邀請社區人士)共同籌組「校園規劃小組」提案。鼓勵行政單位與師生等校園使用者間的相互合作,甚 至是學生社團說服學校的相關行政單位一同參加』,所以我們開始積極接觸校方,而校方也委由躍躍欲試的校長秘書蔡信德先生負責,於是學生團隊與行政系統的初 次結合開始,並且共同將過去累積的各方資源與思考、意見帶進工作論壇中,老師、職員、周遭社區代表、在地社區建築師工作站、學者專家等不斷加入討論,其中 在南部經營社區營造有聲有色的地方社團『橋仔頭文史協會』,其理事長亦在高醫神經內科服務的林瑞泰醫師將其在社區經營的經驗與資源帶入,是一個相當大的助 力。


大半個暑假,工作隊的伙伴幾乎泡在這份計畫的提案上,雖然我們擔任了整份計畫書草案的書寫工作,但是我們亦積極作學生社團、組織的串連與宣傳,希望能夠讓 更多的觀點與需求加進提案前的討論,並盡力透過各項媒體管道來釋放消息,雖然反應、迴響並不如期待,但是在與各個主動參與的校園使用者角色不斷的互動、辯 論、協商、達成共識之後,所提出的兩份計畫書『全方位的健康升級-一場融新匯舊的高醫校園暨周邊社區環境再造』、『換心-舊教學大樓及周遭社區的「歷史空 間再利用」』,雙雙通過教育部的審核獲得補助,並應邀在計畫頒獎記者會上公開向大眾簡報(僅三所學校,其他兩所均為建築景觀等系提出計畫),這對於一個沒 有空間環境相關科系的高醫來說,無疑是一大突破,而最重要的是,這個計畫案產生的過程在高醫過去的氛圍裡是從未出現的,學生首先主動爭取提案進行串連,接 著校方行政、師生職員、社區民眾、專家學者、政府公部門透過集體協商的方式提出政府機構的計畫申請,我們相信這是個新的里程碑,希望能為未來的重大校園軟 硬體規劃的決策模式提供一個新模型發展的基礎與重要參考指標。


在計畫案通過之後,因應計畫而籌設了各種角色組成的『高醫創意校園規劃小組』,歷史空間再利用工作隊暨環社基於希望更多學生社團共同加入討論的立場並避免 造成唯有我們才代表『學生』意見的誤解,不再以團體名義參與此一計畫,但是我們以化整為零的方式,每一個伙伴與任何一位有意願參與計畫的同學們一視同仁, 共同投入工作的行列,繼續推動大家的夢想實現。



*學習—行動,然後知不足


投身此一以『社區』導向,且以『環境空間』議題為切入點的校園行動,雖然團隊伙伴大多有興趣此類議題並多少有涉獵,也有些人參加過相關專業團體辦理的社區 工作營,但是在繁雜的操作中,要保持不斷地觀察問題、反省過程、還要弄得清楚『社區』概念主軸與『空間』的操作方法或專業論述,不時也會出現捉衿見肘的情 形。


因此在暑假交出計畫書提案之後,我們安排了一次在台北的爆走學習之旅,拜訪了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台大城鄉所、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華山藝文特區、北頭生 態文史工作室、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等處,與他們這些專業者及社區工作者進行理念與案例的討論分享、口述歷史、田野調查方法的實作與檢討、並實地走訪一些基地 的環境,而在其他的時間,也前往了許多台北市重要的『歷史空間再利用』的據點參訪,例如當代美術館、紅樓劇場等,增加實際案例的觀摩。


而在開學後每週的定期社團聚會時間,我們藉由台大城鄉所畢恆達老師及研究生、以及崑山科大空設系郭一勤、林蕙玟老師的協助,取得許多可供我們學習討論的資 源,因此大家就開始進行『人與環境』之間關係諸多可能的探討,透過環境心理學、空間權力學等等議題的摸索、有趣實驗與理解,增加自己對空間環境的發掘、分 析、批判、進而起而改變問題的能量。



*引發共鳴—『一九五四—高醫暨社區歷史影像展』、『創意校園計畫公聽說明會』


為了促進更多人能對舊教學大樓與社區能有更多的認識與感受,從而參與歷史空間在利用及校園社區環境再造的工作,因此我們藉由辦理一些活動、展覽,來引發更多的共鳴。


1.『一九五四—高醫暨社區歷史影像展』:


我們在開學新生週時,我們結合了在地社區的文史工作室舉辦了一場校園暨社區的歷史老照片與文物展,除了作為我們暑期訪談口述歷史的成果呈現外,更希望能夠 讓這份歷史記憶與感動蔓延到更多人心中; 過程中我們也辦了一場邀請創校前幾屆與青壯輩的校友以及社區代表共同話當年的座談會,多元的對話使得舊三棟教學大樓過去的場景活生生地重現在當代; 而因為大眾媒體的刊載,許多校友回到母校參觀展覽,重回時光隧道,也因此有一些同性質的NGO也與我們聯繫進行交流,例如位於台南的古都再生文教基金會。


2.『創意校園計畫公聽說明會』:


在高醫的創意校園計畫獲得教育部肯定之後,創意校園規劃小組便在十月中製作『我愛高醫大作戰』的計畫專刊給全體校園使用者,並在十月底舉行戶外的創意校園 計畫公聽說明會,來進行計畫內容的公開說明及聽取大家的意見,而工作隊的伙伴也成為辛苦籌備的主要工作人員,這場說明會我們希望能將社區操作的概念帶入校 園,因此在流程安排上邀請了許多學生社團表演共襄盛舉,也邀請了校方重要行政長官全程出席聆聽,更把專家學者如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曾梓峰所長, 以及公部門代表如高市工務局建管處長一起請到會場來,讓學校內的各種角色族群與社區民眾,就高醫與周遭社區的環境再造問題與癥結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溝通。



*結網—擴大意見蒐集及參與,結合更多以『社區』為導向的團隊共同打拼


創意校園營造計畫的核心概念既然著重在『使用者參與』,因此建立暢通的媒體平台,以及經過設計的大規模問卷調查都是重要意見蒐集管道的選擇,因此我們便透 過這兩種方式擴大使用者想法與聲音的彙整,另外我們也與創意校園規劃小組中其他角色的成員如老師、職員、社區代表搭配,分頭進行溝通遊說邀請的動作,希望 能透過『集體公關』的方式,讓各校園使用族群裡有更多的人瞭解計畫宗旨並一起來創意想像、行動,一起來撩下去!


而我們一直認為一個大學與及社區的互動應該是很全面的,不應該只限於某一種單一面向與價值的供需關係,例如說醫學院校只能提供健康醫療上的社區互動,所以 我們努力結合更多校內外有意願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團隊一起行動,例如高雄市三民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由高醫承辦)、高醫進修教育推廣部、高醫醫學社會 學暨社會工作系、高醫學生會、大港文史工作室等,長時間共同商討如何促進社區各項營造事務的推動。


而最近我們亦將結合上述團體進行『歷史空間再利用』的實際實驗,因為高醫有一棟座落在社區街坊中的住宅小樓,過去一段時間他曾經閒置,在去年經過校方主動 同意釋放給學生進行再利用的規劃,然而經過一些錯綜複雜的理由,在提出初步計畫構想、小樓初步整修完畢後,學生組織因為結構性與操作性等多重困境下,使得 小樓再度成為閒置空間,因此這次創意校園規劃小組主動結合上述校內外願意共同參與社區工作的團體,將一起進駐此一小樓空間,期待能夠將其經營成一個校園與 社區資訊流通與對話溝通的重要窗口,並在未來提供校內各學系及團體進行以『社區』為導向的教學與實習時,一個進入社區的實驗據點。



*未來—舊三棟教學大樓記周邊的再利用方式,以及許多未知的新挑戰


如果您讀到現在,最想問我的是那三棟建築物到底拆不拆?我想我完全無法回答您,一來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二來您真的辛苦了,因為我寫的東西無法讓您瞭解到我說這麼多所要凸顯的關鍵,不過,關於舊教學大樓的再利用方式,我在這裡作個簡單說明


提報教育部的校園創意空間計畫中我們鎖定其中一棟,盡力向學校爭取再利用的可能來申請計畫案,教育部既然通過了這項提案申請,未來學校對於拆除的立場如 何,我們不作任何預測,但是至少此一事件已成為公開議題,未來發展請大家也幫忙密切關注,而再利用的可能方式,除了提案之前被提出過的—例如身心障礙者以 庇護工廠方式經營的咖啡屋、書店,實驗小劇場、社區教室等之外,現在更進行全校師生職員的創意再利用點子的徵選大獎賽,且將邀請所有優勝的參賽者一起參與 『再利用方式』最後撰寫結案報告之前的所有討論與規劃設計,希望藉此激發更多想像與參與的火花與空間,好讓再利用夢想的實現成果,充滿了人們生活場景出現 與被創造的可能性。


面對高醫校內,以及其與社區之間過去累積許多令人難以輕易理解的沈痾,未來有許多潛在的問題將會因為行動的持續開展而不斷的浮現檯面,然而這樣不斷的新挑 戰,似乎正是創造一個嶄新校園文化的必經之路,校園使用者參與重大校園公共議題討論甚至決策的大門已被叩成半遮半掩,對話的愁雲慘霧也裂出了一大片曙光, 我們並沒有理由將腳步停下,靜靜地等待夢想會自然實現,唯有前行,才會知道路在哪裡,方向在哪裡!



*結語


身為一個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醫學生來說,生活重心不得不漸漸地轉向醫學專業領域的關注,許許多多未完成的工作與夢,將會不斷地傳承下去,相信學弟妹的活力與創意,會在屬於他們的世代開啟嶄新的一頁。


回顧這段過程,許多事情的回應與討論並不是那麼愉快,尤其是企圖擴大公共參與的場域與能量時,其實會發覺結果常常令人感到灰心; 而身為學生團體進行以『社區』為導向的校園行動嘗試,也常因為權力互動關係,而弄得裡外不是人、灰頭土臉,然而這些經驗的累積與反省中的學習,在我的醫學 教育養成過程中,開闢了全新的視野。


『先當人,再當醫生』這句被講爛變成口號的話,我也曾經說到自己都厭惡起它來,然而與工作隊伙伴一起走過了這段日子點點滴滴,我才真正感受到從『行動過程』中去體會『當人』滋味的朋友,絕對有機會成就這句話的終極目標—醫者的人文關懷在各種生命場景的體現。


所以最後,我想深深地感謝每一位與我共患難的工作隊伙伴,我真心為你們而喝采!所有的一切,未曾結束,邀請大家與工作隊一起來走接下來未知的嶄新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炳仁 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